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意思是指一群人或事物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差不多的。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彼此相似、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的人或物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批评某些人或事,表达他们在某些方面无从选择,或者都属于一种低劣的群体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成语的意思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造句、出处及解释等方面对“一丘之貉”进行详细讲解。
一丘之貉的意思
“一丘之貉”字面意思是:同一个山丘上的貉。貉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,身形和狐狸相似,生活习性也差不多。在古代,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同的个体本质上相同,没有太大的差别,都是一样的。形容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一类人。
一丘之貉的近义词
“一丘之貉”的近义词包括“沆瀣一气”、“同流合污”和“自相矛盾”。这些词语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,指的是一群人在行为、品质上缺乏差别,彼此之间没有高低之分,通常带有批评意味。
一丘之貉的反义词
与“一丘之貉”相对的反义词有“鹤立鸡群”和“卓尔不群”。这类词语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,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群体中尤为突出,具有显著的不同。
一丘之貉的出处
“一丘之貉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同舟共济,亦同一丘之貉”。意思是那些在一个山丘上的貉,是同类。后来的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形容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差异的成语。
一丘之貉的造句例句
1. 他们两个都喜欢借用别人的成果,却从不肯为他人考虑,真是一丘之貉。
2. 无论是他还是她,都不能脱离同一个圈子,都是一丘之貉。
总结
通过对“一丘之貉”的深入探讨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使用场合和背景,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差不多的人或事。了解了它的近义词、反义词以及出处,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的含义,并在日常交流中得心应手地运用。